主页 > 舆情 >

舆情从业者困境之网络舆情特征篇

时间:2022-10-21 14:43

来源:未知作者:天选团队点击:

  网络的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隐蔽性和虚拟性等性质,使得公众在网络表达言论时的心里安全值高于其他的传播介质。而网络的低门槛,低技巧,网络逐渐成为了公众言论发表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言论表达渠道趋于多元化,网络舆情变得更复杂。

  本周舆情小课堂将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出发,帮助舆情从业者梳理复杂的网络舆情特征。

  ◤公众每一次简单的关注、点击、回帖,一旦快速聚集,关注、参与、传播人数增多,形成共鸣,发展为“行动集团”,舆情就产生了。围观即参与、转发即表态,“微传播”,形“微”实“大”。其单位时间内信息发布量大,传播迅速,转发也快捷。舆情一旦在网络上传播,一个个微小的点快速聚集,连续不间断传播,短时间内形成信息链、时间链和发展链,与事件本身发展几乎同步。网络舆情涉足多个领域,舆情热点、焦点、沸点异常复杂多变。◢

  ◤同时网络色情、网络欺诈及网络谣言等都是网络舆情的易燃点,其突发性特征尤为明显。一个社会热点往往有成百上千万,甚至过亿的公众共同关注,极易点燃公众情绪,加剧网络舆论舆情的迅速发酵、扩散与传播。网络舆情速度快、波及广、影响大的特点极易形成“病毒式传播”。网络舆情“微传播”、“病毒式传播”特征明显。◢

  ◤网络发展带来的全民皆媒体时代,打破了原有的传播秩序,它以个人为节点,与用户对接相织成网状链接,形成多个传播中心,线性传播与层次传播复合进行。一个网络热点或话题在传播演化中不断延伸,当然也可能随时中断,同时又随时可能生成新的话题或引发新的舆情。网络舆情呈现“网格化、动态式、全方位、综合性、立体式”景观,聚合分化特征凸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不可控性。◢

  ◤好奇心和八卦心不断地驱使公众参与到某事件中来,其利益心又不断地驱使其表态,积极推动事件沿既定路径发展。公众对八卦、奇闻、野史等表现极为感兴趣,使得舆论走向往娱乐化方向靠拢。网络舆情泛娱乐化传播明显。◢

  ◤另一方面,社交媒体的交互性极大地方便公众观点表达,公众接受并传播与之本身兴趣、情绪、价值和利益等趋同的信息,“攻击”或者选择性失语与其兴趣点、价值观不在同一范畴、同一频道内的信息。而话题没有触动到切身利益的部分公众则少发声,甚至不发声,这样就会导致传播舆论的偏向,网络舆情“沉默的螺旋”效应奏效。◢

  ◤很多时候,公众为了加快对事件的理解,往往会给事件贴上标签。在贴标签的过程中,触及一些特殊含义的词,如“腐败”、“官二代”、“富二代”、“贫富悬殊”,易引发大量围观,导致事件升级。而公众给尚未明了的事件贴标签,真相往往随着事件的进一步揭晓,发生反转。在人性的驱使下,在网络隐蔽性的庇护下,公众往往会尽力多渠道、多路径地参与事件进程,而社交媒体满足了公众的需求。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信息传播的叠加、分化特性,网络信息传播就会呈现指数级裂变,网络舆情极易“升级”“拐弯”。◢

  ◤在很多热点事件中,尤其是公共维权事件,都可以看到通过网络组织动员,并催生线下行为。在网络热点或话题中,公众极易聚合,快速形成网络集群,从而形成相对趋同或一致的舆论走向,并与线下行动紧密结合,扩大声势、事态。网络组织动员能力空前强大,且成本较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公众的每一次转发、跟帖、回复、评论等,却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神速集聚巨大的舆论力量,借助网络舆情的发酵,这些问题容易被重视,网络舆论监督倒逼有关部门或者企业解决问题,一旦得到相应解决,舆论很快就会平息。网络舆情传播线上线下相互联动,网络组织动员能力强、成本低,周期短。◢

  小K认为,面对如此多变的网络舆情,舆情工作者只有掌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形成原因、发展规律等,了解每一种舆情发酵机制,做好应对方案,方能才能防范于未然。

  预告:下周小K将针对网络舆情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敬请期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天选团队】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