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舆情 >

舆情梳理|巴黎贝甜因无证生产被罚58万

时间:2022-09-27 14:45

来源:未知作者:天选团队点击:

  舆情梳理|巴黎贝甜因无证生产被罚58万--8月中旬,巴黎贝甜关联公司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在疫情封控期间在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相关资质的培训中心从事糕点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被处以没收物品、没收违法所得5.85万元、罚款58.5万元的处罚,引发高度关注。舆论普遍认为对巴黎贝甜在上海疫情期间为周围社区提供自制糕点是利民之举,呼吁执法多一些宽容。9月3日晚,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回应表示,已是法定最低幅度做出的从轻处罚。

  以8月31日~9月22日为监测时间段,如图1所示,舆情态势呈“山峰式”。9月1日晚间至9月2日上午,话题#巴黎贝甜疫情期间无证生产被罚58万#登上微博热搜榜,引发网民广泛讨论,舆情达到监测期最高峰。

  第一阶段:巴黎贝甜被曝光因疫情期间无证生产被罚58万,引发舆论热议,舆情热度迅速达到高潮

  8月31日,@新浪财经发布【#巴黎贝甜疫情期间无证生产被罚58万#】称,据天眼查App显示,巴黎贝甜关联公司上海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近日因违反《食品安全法》,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罚款58万余元。处罚决定日期为8月12日。当事人在疫情封控期间封闭工厂,安排部分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回到住所的员工前往其培训中心暂时过渡,并利用培训中心烘焙设备及物流中心配送的原材料制作面包自用。随着疫情封控的持续,周边社区对糕点产品需求增大,当事人于4月23日~26日期间,在上述培训中心内从事糕点类食品生产经营活动,而该地址未取得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相关资质。当事人的上述行为属于未经许可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对其处以没收物品、没收违法所得5.85万元、罚款58.5万元的处罚。

  媒体主要是转载相关报道。环球网、中国网、澎湃新闻、财新网等新闻网站,环球时报、上观新闻、上游新闻等手机客户端,@搜狐新闻、@新闻晨报等微博账号,均发布相关信息。标题多为《巴黎贝甜疫情期间无证生产被罚58万》《封控期在无许可培训中心偷偷生产糕点,上海巴黎贝甜被罚58.5万元》《团购需求大,无许可培训中心偷偷生产糕点,巴黎贝甜被罚58.5万元》等。

  一是认为相关部门在特殊情况下执法应“有温度”。如南方都市报客户端发表《巴黎贝甜无证生产被罚58万,上海市场监管局:可提出异议》称,值得关注的是,这笔罚款作出的第四天(8月16日),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行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指导意见》,自8月20日起正式实施。其中明确,对“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需要注意的是,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并不代表企业的任何违法都可以被容错。但执法机构进一步适用“过罚相当”和“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更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使企业切实感受到“有温度”的执法,也能更好地实现执法目的。

  微信公众号“基本常识”发表《为众人烤面包的巴黎贝甜被罚58万,是谁的责任?》称,当巴黎贝甜的工厂生产遇到困难的时候,相关部门本可以选择雪中送炭,协助它加急办理生产许可证变更,也可以选择冷眼旁观,专注于面包质量安全的末端监管。但他们选择了落井下石,对一家经受疫情冲击且积极参与民生保障的企业进行罚款。其实不止是上海,也不止是巴黎贝甜,这几年,全国各地因为疫情原因生产经营受到冲击的企业还有很多。是坐看企业变通自救,违法之后处罚,还是主动伸出援手,帮助企业合法合规渡过难关,其实都在一念之间。

  二是与西安盒马事件、榆林芹菜事件、大庆土豆事件等关联,认为处罚合法但不合理。如《中国企业家》发表《违法遭罚款,巴黎贝甜和菜贩为何反被同情?》称,近期榆林芹菜和巴黎贝甜接连两起罚款案件引发了舆论关注。这两起案件中,监管部门执法依据都是《食品安全法》,援引的也是对应的法条。但需要追问的是,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时,是否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立法本意,实施的“伤害”是否严格约束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在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艰难越冬的今天,我们的执法者更应该关照大众的情绪,尊重他们朴素的价值判断,综合考量各方因素,做到情、法、理的有机统一。

  微信公众号“声道”发表《这届网友,开始声援韩国品牌“巴黎贝甜”了》称,对企业商家从严从紧,基于食品安全的执法,原本锚定的是“借疫生财”,锚定危害食品卫生安全,只不过这种体感温度和坊间相差太大。盒马不再是背靠阿里巴巴,值得警惕的资本;外来的巴黎贝甜不再是和国货对立的品牌;卖芹菜卖土豆的商贩,不再是黑心商户的代表。市场经济原来是各取所需,不适合大谈道德。但网民对良心企业的称赞词汇,赋予了企业商户一种道德的力量。这种两极反转,值得执法层面省思。

  三是认为处罚合法合理。如微信公众号“律谕”发表《“巴黎贝甜被罚58万”合不合理?》称,行政合理性原则指的是行政法律关系当事人的行为,特别是行政机关的行为,不仅要合法而且要合理,也就是行政机关的自由裁量行为要做到合情、合理、恰当和适度。在一些情况下,法律行为该如何被法律评价,应当考虑到事件发生时的特殊状况。不过我们不能因为人情而忘了法律的底线。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鉴于当事人积极配合调查,对上述问题进行整改,且违法行为发生时间较短,也未造成严重后果,监管部门对当事人处以货值金额十倍的罚款,已然是考虑了情理。

  四是起底巴黎贝甜品牌及其所属企业,曝光曾出现的食品安全等问题。如企鹅号“创业最前线”发表《巴黎贝甜因临时生产场所无证被罚58.5万,李明旭员工培训不到位?》称,巴黎贝甜是韩国艾丝碧西食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隶属于韩国食品集团SPC,全球门店3700多家。其于2003年进入中国市场并在上海开设第一家门店,截至2021年12月31日,在中国拥有超过300家门店,仅上海市一个城市门店达130家。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巴黎贝甜的投诉内容包括不限于虚假宣传、服务态度恶劣、售卖临期产品、食物存异物、食物变质、无法提货拒绝退款等。

  在微博平台,话题#巴黎贝甜疫情期间无证生产被罚58万#登上微博热搜,线亿人次。网民评论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一是认为市场监管局过罚不当。二是支持巴黎贝甜,认为处罚是“变相”的宣传。三是质询上海疫情期间防疫物资出现问题事件的处罚情况。

  9月3日晚,微信公众号“上海市场监管”发布《关于“巴黎贝甜无证生产被罚”的回应》称,在“巴黎贝甜”案件中,办案部门考虑了企业违法行为的持续时间、涉案金额等实际情况,依据《食品安全法》法定最低幅度给予从轻处罚。目前,案件尚在法定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权利救济期间,企业可以通过法定程序提出异议,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将积极妥善做好相关工作。

  光明网、央广网、中国网、每经网等新闻网站;环球时报、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手机客户端;“食药法苑”“央广网”“中工网”“财新”等微信公众号,均转载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回应。典型标题如《上海市场监管局回应巴黎贝甜被罚》《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回应:企业可提出异议》《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回应:最低幅度给予从轻处罚》等。在微博平台,话题#上海市监局回应巴黎贝甜被罚#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达2.1亿人次。网民评论依然集中在认为此次上海市场监管局处罚不当,对巴黎贝甜表示称赞。

  一是仍然认为处罚不合理,呼吁监管部门增加服务意识。如微信公众号“政邦智库”发表《“巴黎贝甜事件”反思:合法化比低处罚更可取》称,“巴黎贝甜事件”也好,其他类似事件也罢,它的真正问题并不在处罚,而在重处罚轻服务的思维定式。重处罚轻服务不但已成基层执法的突出问题,更似潜滋暗长的多年官场流弊。以执罚替代服务的管治型思维遮蔽了一个服务型政府应有的样子。解决之道不仅在过罚相当的落地兑现上,更在监管部门服务的持续提升上。“巴黎贝甜事件”的反思首先应是,监管部门要主动服务,帮助保供企业在非常时间非常地点取得合法资质;榆林“芹菜事件”的反思首先应是,监管部门要不断提升抽查检验效率,以快检、暂扣等手段和举措来确保问题食品不从田间地头流向市场。监管部门主动服务多几分,争议处罚就会少几批。

  微信公众号“城市更新网URN”发表《巴黎贝甜被罚背后:你为什么举起法棍?人们为什么又去抢购法棍?》称,当监管部门向巴黎贝甜举起“法棍”予以罚款的同时,人们却又疯狂的跑去巴黎贝甜店里购买法棍来予以支持。这件事情之所引起人们这么强的反响,是因为它有违于人们所认可的某种公序良俗、有悖于人们最朴素的公平正义观。这个事情表面是情与法的冲突,实际上产生冲突的核心原因在于执法是否是为了人民。如果帮助人民度过困难也要受到处罚,那未来有困难,还有谁能挺身而出?

  三是支持监管部门的处罚决定。如微信公众号“杂拌儿堂”发表《巴黎贝甜被罚:“秋后算账”不冤,还免费打广告,小心捧杀后遗症》称,巴黎贝甜在疫情封控期间,违背防疫政策私自生产,是为了保障居民供应还是维持企业运转,很难说明。如果因舆论压力,市场监管部门对企业不进行处罚,那么偷偷开工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多,如果造成疫情更大范围传播,“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如果未来舆论反转,巴黎贝甜可能面临更大困境。

  四是呼吁监管部门处罚疫情期间出现的黑心企业。如微信公众号“狐度观察”发表《罚款58万,巴黎贝甜心里苦》称,这样的处罚完全无视了疫情期间上海居民的困境。而在疫情中,有许多临时成立的团购、物流等黑心企业大发灾难财,更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市场监管部门应将处罚重点放在这些企业,而不是帮助居民度过难关的公司。

【责任编辑:天选团队】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