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舆情 >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8-18 14:57

来源:未知作者:天选团队点击: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及应对策略--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关注度高于一般性事件,往往由某种诱因引发社会舆论,在互联网条件下以网络舆情方式表现出来。研究和掌握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和周期等特征,有助于把握先机、科学应对,有效进行舆情管控决策,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支持力量。

  一是网络舆情潜伏期。在这一阶段,早于或伴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爆发,发生一起或数起标志性事件,网络上已经传播一些相关信息,但因传播范围较小,尚未激起社会情绪,没有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这一阶段,也是预防突发公共事件爆发的黄金期,但由于事件处于萌芽、酝酿的初始阶段,也是最容易被有关部门忽视的时期。

  二是网络舆情激发期。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升级,网络信息传播范围相应呈几何级数扩大,期间有可能由于“意见领袖”的加入,各类言论、看法、观点等迅速趋向集中,激起与突发公共事件存在利益或非利益关系的人群的社会情绪。从这一阶段开始,突发事件开始具备了公共性,影响的范围逐步扩大,但仍然局限于与初始事件关系较为密切的社会人群。

  三是网络舆情扩散期。在社会情绪被激发后,舆情达到一个高点,网络信息继续传播或者因谣言、信息噪音等发生变异,舆情管控部门开始介入,开展舆论引导、辟谣等工作。随着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进展,网络上的各类观点开始分化,逐步形成不同的关注点,网络舆情在波动中继续发展,这种情况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四是网络舆情消退期。网络舆情的消退,与几种因素有关。其中包括有关部门采取的处置行动开始收到效果,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得到解决或趋于平息;出现新的舆论事件,原有的网络关注点发生转移,网络舆情信息被搁置。即使突发公共事件仍未解决,也未发生新的事件,仅仅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也会逐渐淡出公众的视线。但这往往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同时会降低有关部门的社会公信力,这种消极的网络舆情解决方式不足取。

  1.信息充分公开,阻断不良舆情传播。一是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信息发布机制,明确信息发布的责任主体,信息发布标准、发布内容、信息时效,明确瞒报、缓报、谎报、误报信息的法律责任。二是畅通社会公众举报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把信息发布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行为置于群众监督之下。三是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信息公开的时效、广度,提高信息发布的权威性。

  2.快速果断处置,遏制舆情演变蔓延。时效性是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一是加强舆情监测研判。应当充分开展舆情监测,并建立完善舆情研判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成立高级别处置机构。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要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由上一级政府或越级政府组建高级别的事件处置机构。三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要完善快速响应机制,建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信息沟通渠道。各部门各司其职,根据网络舆情实际,按照一般工作流程和特别响应流程分别处置。四是抓住核心事件言论。网络舆情信息复杂,各种信息鱼龙混杂,重点是分析梳理,找出核心事件和关键言论。

  3.实施联防联控,强化舆情协同治理。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覆盖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具有系统性特征,也应当建立舆情治理的联防联控机制。一是网络舆情与突发公共事件联动处置。二是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通过联席会议等及时通报舆情发展,及时预警和处置网络舆情。

  4.落细应急预案,规范舆情处置程序。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事后处置固然重要,但必须按照一定的分工、程序、技术手段等进行。各地方各部门应当根据实际,制定具有高度操作性的预防和处置预案。

【责任编辑:天选团队】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