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要闻 >

中国农业大学一周要闻播报!第36期

时间:2022-08-27 16:08

来源:未知作者:天选团队点击:

  中国农业大学一周要闻播报!第36期--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将于9月24日举办 辛贤副校长出席新闻发布会并答记者问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8月23日,2022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市新闻发布厅举行。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蓓,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一级巡视员张文,北京市平谷区委副书记、区长狄涛,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马荣才,中国农业大学副校长辛贤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据悉,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的2022年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将于9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市平谷区金海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次论坛是首个在中国举办的全球性、综合性、开放性、高规格的农业科技创新论坛,旨在为推动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合作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以打造世界级农业创新盛会为定位,以“创新农业·共享未来”为愿景,采取“线上+线下”的举办模式,主要包括开幕式、1个主论坛、9个分论坛以及就业创业大赛四个部分。开幕式将邀请各主办单位主要领导、国际知名专家学者等出席致辞并发布农业中关村品牌。主论坛以“食物安全与未来农业”为主题,围绕如何在日渐严峻的世界变局中面对食物安全与未来农业发展开展主旨演讲和高峰对线场分论坛包括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论坛、未来食物与营养健康论坛、粮食安全与农业绿色发展论坛、世界农民与农场主论坛、现代生物育种论坛、现代畜牧业发展论坛、农食行业碳中和论坛、“一带一路”中欧科技发展国际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国际食品营养健康与风味创新论坛、农业中关村法治论坛等。1个大赛是农业中关村产业发展峰会暨第七届“正大杯”大学生就业创业实战大赛总决赛,为国内外青年学子提供展示自己创新创业能力的舞台。

  辛贤指出,在农业领域和涉农相关领域,人类正在面临和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都是全球性的、综合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依靠全球性合作、开放式途径、综合性解决,科技创新和全球农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是唯一的解决手段。2021年7月,中国农业大学和平谷区委区政府积极谋划共同举办世界农业科技创新论坛,双方达成共识,计划邀请“3个100”——100个大学校长、100个科学家、100个国际性企业负责人,共话全球农业领域前沿话题,共享全球农业科技最新成果,并就人类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展开对话、交流,探讨解决思路。举办世界级的农业科技创新论坛,既是“农业中关村”的必备要素,也是促进“农业中关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促进全球最新科技成果落地平谷的有效抓手。

  辛贤表示,目前,论坛筹备工作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农业农村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行业协会等的大力支持下正有序推进,成立了组织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同志担任组织委员会主席,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同志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并由平谷区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和中国农业大学相关单位共同制定工作方案,细化责任分工,协同完成工作任务。目前国内外嘉宾邀请工作已基本完成,其他筹备工作也在快速推进中。

  辛贤介绍,9场分论坛的主题基本上都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前沿和焦点领域,都是全球性、综合性的议题。每场分论坛由1至2名国内相关领域院士或知名专家领衔,专家团队共同参与。同时,本次论坛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教育界、产业界的高度重视,论坛将有包括20余位院士专家,以及世界粮食奖基金会主席肯尼思·奎因(Kenneth Quinn)、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校长阿瑟·摩尔(Arthur Mol)、2020年世界粮食奖得主拉坦·拉尔(Rattan LAL)、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等国内外著名科学家、教育家,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主席彼得·巴克(Peter Bakker)、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董事会主席马可·费罗尼(Marco Ferroni)、联合国增强营养运动协调员及秘书长格尔达·维尔堡(Gerda Verburg)、非洲绿色革命联盟主席阿格尼丝·卡利巴塔(Agnes Kalibata)等国际组织负责人,正大国际集团董事长谢国民、先正达集团首席执行官埃里克·弗瓦尔德(Erik Fyrwald)、拜耳集团作物科学事业部总裁罗德里戈·桑托斯(Rodrigo Santos)、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北京首农食品集团董事长王国丰、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等国内外企业家代表通过线下或线上形式出席大会。

  本次论坛既是涉农领域科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又是与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对接合作,更将有力促进农业科技的研究与转化落地。论坛的举办将对推动农业中关村建设,促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引领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8月,为服务脱贫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社会服务处与全国乡村振兴高校联盟成员单位北京农学院,共同组织教授服务团赴秦皇岛市青龙县开展农业产业调研指导。教授服务团一行受到青龙县县委书记李耀滨的热烈欢迎,教育部驻青龙挂职副县长汪立峰参加调研和座谈。教授服务团由北京农学院教授秦岭、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董学会、园艺学院教授张新忠3位专家组成。

  调研期间,教授服务团下到田间地头,先后调研了聚贝家庭农场、果丰苹果专业合作社、大巫岚中药材基地、秦皇岛都源生态园有限公司、同盛药业有限公司、百峰贸易有限公司、五指山板栗合作社等,详细了解青龙县苹果、板栗、中药材种植及加工等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为准确掌握青龙地方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后续开展针对性科技帮扶合作奠定基础。

  在果丰苹果专业合作社,张新忠针对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苹果品牌建设及苹果产业规划提出了6项具体措施,结合国内冷链运输,苹果品质鉴定等问题提出了3项建设性意见;在大巫岚中药材基地,董学会针对道地药材品质资源保护及利用,中药材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领域提出指导意见;在百峰贸易有限公司、五指山板栗合作社秦岭结合当地板栗产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及电商品牌建设提出5项具体措施。3位专家提出的相关建议,受到了地方企业及合作社的强烈认可。

  教授服务团与县农业农村局、县资源规划局等部门负责同志举行青龙农业重点产业发展座谈会。汪立峰代表县政府对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处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并详细介绍了教育部对青龙县“以教育帮扶为根基,以产业帮扶为重点”的总体帮扶布局与相关工作开展情况。青龙县各部门分别介绍了青龙农业和林业重点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具体需求。教授服务团专家结合青龙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双方就共建中国农业大学社会服务平台等事宜充分交流,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8月19日,校长孙其信率队到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参观学习。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于1962年由原林业部批准建立,是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直属大型国有林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总经营面积140万亩。由于清朝末年的开围放垦、连年战争和山火,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塞罕坝原始森林荡然无存,变成了风沙漫天、草木凋敝的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包括我校校友在内的三代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接续奋斗,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场,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2017年8月,习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8月23日,习总书记莅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在考察林场时,习指出:“2017年,我对你们感人事迹作了一个批示,提出了塞罕坝精神,这已经成为我们中国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不仅你们需要继续发扬,全党全国人民也要学习弘扬,共同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好,把绿色经济发展好,把生态文明建设好!”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先后荣获了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和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

  孙其信指出,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参观学习,是学校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学习塞罕坝精神,为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河北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吴京、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的陪同下,孙其信一行先后参观了尚海纪念林、月亮山和塞罕坝展览馆。

  国家农业科技战略研究院院长高旺盛,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处处长曲瑛德,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张银,人事处处长隋熠,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郭鑫,社会服务处处长杜金昆,草业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英俊,科研院重大专项处处长崔福浩,草业学院副院长张万军、沽源站执行站长黄顶等一同参观学习。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8月16日,2022年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教育实践培训结业仪式在大理古生村、内蒙古杭锦后旗培训基地、河北省曲周县培训基地和云南褚橙科技小院同步举行。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大理分院院长江荣风在古生村主会场出席结业仪式并致词。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人、资环学院副教授金可默主持结业仪式。

  江荣风代表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和科技小院对同学们顺利完成培训表示祝贺,对地方政府对本次培训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培训期间,同学们深入实际生产一线,掌握了第一手的实验数据;入村住户,零距离接触三农,洞察乡土民情。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向村民学习又向村民传授了农业科技知识和绿色发展理念,与村民建立了浓厚感情,厚植了深厚的三农情怀。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热情。希望大家能好好总结在科技小院培训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得,将这种不怕吃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精神带到今后的学习中去,为国家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植物营养系主任侯勇表示,此次实践培训非常成功,同学们不仅学习到了专业知识,而且培养了组织能力,这些进步离不开各位老师、各级政府和合作企业的支持。虽然暑期培训已经结束,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依然要不忘初心,为三农做出自己的贡献。

  古生村支部书记何桥坤致辞中表示,老师和同学们的到来不仅给古生村带来了活跃的青春气息,还为古生村村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他代表古生村全体村民表示,以后不论走到哪里,古生村都是同学们的家。

  仪式上,师生们通过自己制作的视频回顾了在大理古生培训基地、曲周培训基地、杭锦后旗培训基地,褚橙培训基地的实践情况。大理古生村培训基地新生代表阳琼霖表示,要把自身发展与乡村振兴结合,用实践行动助力三农问题解决;曲周培训基地新生代表魏婷同学表示,辛德惠院士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大家,自己今后一定会自觉培育三农情怀,深入三农实践,破解三农难题;杭锦后旗培训基地新生代表周靖宇同学说,本次培训活动提高了我们的能力,我们要根扎泥土、穗向蓝天、常怀感恩之心,厚植三农情怀;褚橙培训基地新生代表郭晓行同学说,一定会努力学好知识,心若有所向往,何惧道阻且长。大家纷纷表示,在本次教育培训实践中有很多付出、收获,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共同成长。

  培训期间,同学们在实践之余,还积极参与今年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教育实践培训会摄影大赛、视频大赛、故事大赛。大家通过视频与照片定格了一帧帧美好的瞬间,讲述了自己与村民之间发生的故事,和在工作中不懈奋斗与满满收获。结业仪式上,科技小院对故事大赛、摄影大赛、视频大赛以及优秀汇报等进行了表彰。

  据悉,2022年全国科技小院研究生教育实践培训启动大会7月1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古生村正式启动,并在河北曲周、内蒙古杭锦后旗、云南褚橙等基地设立教育实践培训分会场,活动全程历经47天。

  培训期间,同学们分别在大理古生村、河北曲周、内蒙古杭锦后旗、褚橙科技小院等四地联动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在大理古生村,同学们依托古生村科技小院,同学们通过知农爱农情怀教育及基本技能学习,培养学生知农爱农、扎根一线、服务国家战略的情怀及相关研究方法的理论。在全面进入生产一线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科技小院内涵与精神、发展历程的讲解,思政专题教育,曲周精神、洱海科技大会战专题教育,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提升了在科技小院开展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系统研究的实践能力。同学们分成分成洱海流域面源污染调研、绿色高值种植体系构建、农业绿色发展宏观政策研究、绿色智能肥料研发、点线面平台、乡村振兴等六支队伍,在古生村及其周边区域开展实践调研活动,为洱海保护和提高农民收入,推进洱海流域产业融合提供智力支持。

  在河北曲周,同学们学习到了与农户沟通的技巧、调研和访谈的方式方法、各种数据分析软件等工作技能等内容,深切体会到:只有扎根在农村,接触农民,才能获取到农民最真实的需求,解决农民最迫切的问题。同学们还参与了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曲周实验站与曲周县联合开展的“献礼二十大,践行在盛夏”乡村振兴摸底调研工作,共有60余名师生及农技人员,成立18个工作分队,深入曲周全县10乡镇、342村开展乡村振兴摸底大调研,对全县乡村产业、生态治理、乡土人才、乡村文化和农村组织等方面进行入户“解剖式”摸底调研。本次调研活动既是落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2022年“百县千乡万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的重要举措,又是中国农业大学2022级科技小院专项研究生学前培训的重要实践环节。

  在杭锦后旗基地,同学们住到农户家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下地摘瓜、上山放羊,体验民生农情;到农业龙头企业参观学习,了解企业需求。开展了“喜迎二十大·杭锦后旗农业科普培训与全域大调研活动”,强化在生产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调研期间,同学们走访了杭锦后旗5个乡镇、10个典型村、150余户以及28个养殖场的调研工作,深入了解了杭锦后旗农业发展现状,为日后形成一篇完整、系统的调研报告提供数据支撑。通过实践培训,同学们进一步激发了服务“三农”责任感,强化在科技小院从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为后期在科技小院的研究与服务工作垫定坚实基础。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8月22日至23日,中国农大曲周实验站举行国家“十四五”重点研发课题“黄淮海粮田多因子障碍危害机制、精准识别与消减途径”推进及研讨会。来自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等5 家课题参加单位的专家、教授等30余人参加研讨交流。

  会上,课题主持人、资环学院教授、曲周实验站副站长张宏彦汇报了课题研究进展以及课题总体目标、考核指标与任务,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要求。课题参加单位的负责人集中汇报交流了区域9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进展、技术路线、执行情况及下步工作计划。

  张宏彦肯定了区域各子课题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子课题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建议。他强调,各子课题应加强黄淮海平原粮田产能的多因子障碍因素的识别及其与土壤属性的关系研究,强化产出目标考核,依据课题考核目标,按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规范区域边界矢量图谱绘制,尽快制定县域采样、调研、“2+X”试验等共性研究方案。他要求,各子课题每月及时总结工作进展并形成工作交流机制,严格落实课题经费执行。

  项目首席科学家、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植物营养研究室主任贾良良研究员对会议内容做总结。他希望大家在课题研究方法上加强学习、借鉴研究经验,尽快完善研究内容与方法,系统研究多障碍因子是什么、土壤综合指标对产能的影响,全面剖析县域粮田多因子障碍危害机制、精准识别与消减途径,从而为县域研究扩展到区域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会议期间,参会人员还参观了曲周实验站无损实验室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的生命共同体定位试验、无损检测实验室等建设情况。

  据悉,本课题为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黄淮海多因子障碍粮田产能提升定向培育技术模式与应用”第一课题,课题经费1563万元,中国农业大学为该课题的承担单位。该课题以黄淮海平原多因子障碍粮田为研究对象,围绕多因子障碍危害机制、精准识别与消减途径,组织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山东省农科院和河南农业大学等5 家科研单位力量,在鲁西北平原、冀中平原、冀南平原和豫北平原系统开展研究粮田多因子障碍形成过程及危害机制,建立土壤多障碍因子三维精准识别和区域尺度多因子障碍精准识别技术,构建障碍分区指标体系及黄淮海不同区域粮田多因子障碍分区特征,提出适合不同区域多因子障碍特点的消减途径,明晰多因子障碍消减的潜力及经济环境效应,为黄淮海地区粮田多因子障碍识别及消减提供方法、技术与装备支撑。

【责任编辑:天选团队】
热图 更多>>
热门文章 更多>>